《雨夜书怀》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写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离开四川成都草堂之后。这首诗既描绘了旅途中的风情,更深切地表达了诗人老年多病、漂泊无依的心境。
诗的前半部分“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以雄浑阔大的夜景为背景,刻画了孤舟月夜的寂寞境界。诗人用“细草微风岸”描绘江岸的宁静,用“危樯独夜舟”形容自己孤独地停泊在江边的小船上。星星低垂,原野辽阔,月光涌动,大江奔流,这些景象既展示了自然的壮美,又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凄凉。
后半部分“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则抒发了诗人对名声和仕途的感慨。诗人认为自己的名声并非因文章写得好而获得,而是因政治抱负未能实现而被人所知。同时,他也感叹自己年老多病,应该辞官归隐。最后,诗人以沙鸥自比,形容自己在广阔天地间漂泊无依,如同天地间的一粒沙子。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展现了杜甫深沉的孤独感和对人生的感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细节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使这首诗成为了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