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代表作,其写作背景与李白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以下是关于李白写《将进酒》的故事及经过的详细描述:
创作时间
关于《将进酒》的创作时间,学界有不同的看法。郁贤皓的《李白集》认为此诗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前后,而黄锡珪的《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则将其系于天宝十一载(752)。一般认为,这首诗是在李白天宝年间离京后,漫游梁、宋,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会时所作。
创作背景
李白在唐玄宗天宝初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招进京,担任供奉翰林。然而,不久因权贵的谗毁,他在天宝三载(744年)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并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旅途。
在被放还后的第八年,李白多次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应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丹丘生)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诗人在政治上被排挤,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常常借饮酒来发泄胸中的郁积。在这种情境下,李白写下了《将进酒》。
诗歌内容
《将进酒》以黄河起兴,感情发展如黄河之水奔腾激荡。诗中表达了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主题,同时也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对权贵和世俗的蔑视。诗中诸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句子,充分展现了李白的豪情壮志和豁达情怀。
影响与意义
《将进酒》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以其豪放的个性和深沉的情感深受后人喜爱。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中的“将进酒,杯莫停”等名句,至今仍被广泛引用和传颂。
综上所述,李白写《将进酒》的故事及经过,不仅反映了他在政治上的失意和生活上的苦闷,更展现了他豁达豪放的性格和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这首诗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后人广为传颂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