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则》原文是什么
1、“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2、“德”,本指恩德,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施加恩惠。
3、“人不自重人必辱之”出自孟子的《孟子·离娄上》。意思是:人先自己敬重自己,而后别人才可敬重你;必然自己先有不检点的行为,然后别人才得以侮辱。
4、《富贵不能淫》
5、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6、这句话出自于先秦·孟轲及其弟子《孟子》。
7、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8、原文节选如下: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9、“衣”“冠”皆活用为动词,意为穿衣戴帽,在句中作谓语,有的还带上宾语。
10、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11、富贵不能淫,指大丈夫不能因为外部的因素就迷乱动摇屈服,要有仁、礼、义三种品质。
12、这句话应该是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13、《孟子》一书模仿《论语》而作,共有七章:《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后人将以上各章又分别划分为上、下,所以也有“十四章”的说法)。
14、“直”,使„„直。皆为使动用法。
15、“万子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16、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17、◆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人文文化的种类,比如说有君子文化、士文化、帮派文化、礼乐文化,俗文化、乡愿文化(潜规则文化)等等。
18、词类活用:
19、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
20、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21、“匡”,使„„正。
22、不同点:得到多助,失道寡助,指,一个国家要想好,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山河的险要,武器的锐利要靠一个能行仁证的君主。
23、曰:“奚冠?”
24、【出处】《论语·阳货》:“子曰:‘乡原,德之贼也。’”《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孟子·尽心下》:“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徐干《中论·考伪》:“乡愿亦无杀人之罪也,而仲尼恶之,何也?以其乱德也。”
2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6、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27、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28、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29、◆清王宜山《围炉夜话》:“孔子何以恶乡愿,只为他似忠似廉,无非假面孔;孔子何以弃鄙夫,只因他患得患失,尽是俗心肠。”
30、“衣”,名词用作动词,穿。
《孟子三则》原文是什么
31、孟子三则:《鱼我所欲也》、《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2、“翼”,名词用作动词,意为庇护,带宾语“之”。
33、(2)“其徒数十人,皆衣褐。”
34、《孟子》三则春秋孟子(一)
35、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6、曰:“自织之与?”
37、(3)“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38、曰:“否,以粟易之。”
39、许行原文:
40、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
41、◆乡愿文化是现代文明的死敌,法治社会的死敌。
42、“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中没有词类活用的词。“踵门而告文公曰”中有词类活用,“踵”本义为“脚跟”,属于名词。在此文中,名词用作动词,意为“用脚踢”。
43、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44、“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qiǎng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决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45、“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
4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指常处于忧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于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告诉我们要“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7、曰:“许子奚为不自织?”
48、曰:“冠。”
49、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50、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51、(5)“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
52、◆李大钊《乡愿与大盗》:“中国一部历史,是乡愿与大盗结合的纪录。”
53、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4、“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55、曰:“然。”
56、“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57、(1)“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踵”,原指足踵,脚后跟,此句中活用作动词,带宾语“门”,意思是走到门前。
58、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59、“许子冠乎?”
60、乡愿及乡愿文化
《孟子三则》原文是什么
61、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品原文
6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63、(7)“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64、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òng)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5、曰:“害于耕。”
66、(6)“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
67、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8、“北”,方位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学”,表示“向北方”。
69、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70、三则是三段重点段落,三章是七部分中的三部分
71、孟子三则是整本孟子中的三段比较著名的篇章,一般指大家耳熟能详的三篇重点,如《鱼我所欲也》、《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2、“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73、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结果是“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7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5、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品原文
76、:“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juju三声)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77、“劳”,使„„劳。
78、相同点:《孟子三章》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79、“名”,用作动词,指用语言称赞形容,前面受状语“无能”修饰。
80、曰:“冠素。”
81、“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82、(4)“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
83、“饔”“飧”本指早饭、晚饭,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做饭,用连词“而”连接,作动词“治”的状语。
84、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5、语出《孟子》,原文为:
86、(8)“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87、《鱼我所欲也》
88、曰:“否。许子衣褐。”
89、“自为之与?”
90、孟子三章是孟子七章其中的三章
《孟子三则》原文是什么
91、【意义】孔子所谓乡愿大概是指伪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孟子认为乡愿是言行不一,当面背后各一套的人。【乡愿文化】
92、意思就是指知道情况所以谨慎行动,一旦发现自己处于危险境地,要及时离开。
93、防患于未然,预先觉察潜在的危险,而不至于受到伤害。知道情况所以谨慎行动,一旦发现自己处于危险境地,要及时离开,不能把它看成平常的事,不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