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鞭炮是许多文化中庆祝新年和其他重要节日的传统习俗。以下是一些描写放鞭炮的句子:
1. 一颗颗五颜六色的火花飞升降落,时而如天女散花,时而如信号弹飞射,忽明忽暗,把夜幕点缀成鲜花的世界。这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烟花飞舞迎新年啊!
2. 我们拿出像长棍子似的烟花,点燃,朝着天空放,抖了几下,烟花筒里连续发出几十发烟花,那烟花像一个个子弹“扑扑”地飞过去,上了天空后爆炸,像一朵朵美丽的花朵,有蓝的,有红的,有紫的,还有绿的……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美丽极了。
3. 哇!好多烟花啊!有降落伞,葫芦娃,小蜜蜂,冲天炮,爆筒,彩球,荷花叶……数不胜数,各种各样的。“啪”地一声,一个爆筒冲向了天空,空中顿时像开了花儿一样,美不胜收。爆开的花蕊又一次开起,碎成千万点,我们大家都看得入迷了!
4. 烟花的形状是各式各样的,有的像银杏树,有的像蒲公英,还有的像大苹果……烟花的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红色,黄的,绿的,蓝的,红绿交叉的……这么多漂亮的烟花,能组成一幅气象万千的图画。
5. 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一自火药发明后,难止新年放鞭俗。据《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但它怕竹子爆声。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唐代诗人来鹄诗云:“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宋代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火药发明之后,人们在春节仍然燃爆竹。范成大《爆竹行》中描写燃爆竹的过程:“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馀威可驱疠。”在南宋出现用草纸裹火药扎成卷形的爆仗。《武林旧事》:“至于爆仗,内藏药线,一连百馀不绝。”此指用药线串在一起的鞭炮。明代黎淳有《爆竹》诗:“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不肯灰。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所咏的是“升天雷”,北方称为“二踢脚”。
6. 用最响的鞭炮声,代表我对大家新一年的祝福,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事业更加红火。
7. 小时候对春节的印象就是“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了,现在再听到“噼噼啪啪”的鞭炮声,甚是怀念啊。
8. 记得小时候过年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放鞭炮了,虽然我现在也在放鞭炮,但开心的不是我,而是我的孩子了。
9.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有放鞭炮,今年也不能免俗,买了一串鞭炮放放,这才有年味。
10. 在这个世界上,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遇到喜庆之事,像儿女婚嫁、盖房上梁、乔迁新居、经营的店铺开业,都要燃放鞭炮,以示喜庆吉利。特别是农历的除夕、新年的元旦、正月十五等,鞭炮声充满寰宇,带有普天同庆的味道。宋代诗人王安石《元日》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生动地描绘了新年贴对联、放鞭炮的热闹情景。爆竹,又名爆仗、炮仗,称鞭炮是宋以后的事。从《诗经.小雅.庭燎》中,我们可读到这样的诗句:“庭燎晰晰,君子至止。”庭燎,是古人将竹子、草或麻杆,捆绑在一起燃放使夜晚耀如白昼,有照明与驱邪的作用。这可能是中国燃放爆竹的雏型,距今已两千多年以前了。古书《周礼》有岁终驱疫鬼即“驱傩”的活动。汉代,燃放爆竹,也为了驱鬼辟邪,时间在正月初一。汉东方朔的《神异经.西荒经》说,深山中有山臊(后人称山魈),人接触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