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
2. “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3.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4.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5. “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能不能种地。”
6. “从遥远的石器时代,人们通过偶然的发现能种田,便放弃了采集狩猎漂泊无依的生活,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农耕生活,从此之后,便是几千年。这种习惯,已然刻在了我们每个中国人的DNA中。”
7. “‘乡土性’对应着自古以来人们对土地的依附和‘不流动’。从历史的角度:‘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从地理的角度:‘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8. “‘不流动’是指中国农村以村落为单位彼此孤立隔绝。‘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农村聚村而居大致由于4个原因:小农经营下屋舍与农田较近、共用水力设施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土地不断继承积累。”
9.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
10. “人与人之间的配合产生语言的需要。语言是建立在群体相同经验基础之上的象征。”
11. “静止是乡土社会的特点。社会变迁,不论怎样快,也是逐步的。”
12. “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
13. “中国乡土的格局: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
14. “‘熟人’的社会。”
这些摘抄展示了《乡土中国》中关于乡土社会的本质、特点以及人们与土地的关系等方面的深刻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