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心情网-为你提供各类经典名言与文案句子

阳关雪摘抄及赏析?

《阳关雪》是余秋雨先生的一篇散文,全文围绕着阳关这一历史遗迹展开,通过对阳关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折射出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史上的贡献和古代文人的生命体验。以下是对《阳关雪》的摘抄及赏析:

开头议论

“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场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游。”

这段话开篇即提出一个鲜明的观点,即中国古代文人虽然地位显赫,但其真正的价值在于他们留下的诗文。这些诗文能够超越时空,影响后世。

追寻阳关的原因

“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听,回答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抬头看天,又说:‘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

作者之所以追寻阳关,是因为王维的《渭城曲》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希望通过实地踏访阳关,来追寻那种在童年和成年后都深藏于心的诗意和生命体验。

沙漠景象的描绘

“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皱折也找不到。在别地赶路,总要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头,赶过去。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

作者在沙漠中行走,周围是一片苍茫的雪景,这种景象既写实又带有深化。沙漠的荒凉和空旷,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文人的孤独。

历史景象的联想

“这里离县城已经很远,不大会成为城里人的丧葬之地。这些坟堆被风雪所蚀,因年岁而坍,枯瘦萧条,显然从未有人祭扫。它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排列得又是那么密呢?只可能有一种理解:这里是古战场。”

作者通过坟堆的描绘,联想到古战场的惨烈和历史的无情。这些坟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文化沧桑的感慨

“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决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

作者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出中华历史的荒原景象,表达了对历史沧桑和民族精神的感慨。这些景象不仅涵盖了历史的广度,也体现了历史的深度。

对文人的赞美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作者赞美了文人的魔力,认为他们留下的诗文能够穿越时空,成为后人心中永恒的故乡。这种魔力不仅体现在文人的才华上,更体现在他们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深刻理解和传承。

结尾的深思

“阳关的风雪,竟愈见凄迷。凄迷的何止是阳关的风雪,更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曾经壮美,曾经辉煌,却倒在了历史长河的大雪中。想想阿房宫,圆明园,莫高窟……战火、轻视带来了什么?读到这儿我们无疑会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所经历的苦难历程,中国文人所独有的悲剧性命运。”

作者在结尾处对阳关的风雪进行了深刻的感慨,认为这不仅仅是自然景象的凄迷,更是中华文化的悲壮和苦难。他通过对比历史上的辉煌和毁灭,引发读者对文明和文化深刻反思。

总的来说,《阳关雪》不仅是一篇描绘阳关风景的散文,更是一篇充满历史沧桑感和民族自豪感的理性思辨之作。作者通过阳关这一历史遗迹,折射出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史上的贡献和古代文人的生命体验,引导读者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反思。

上一篇上一篇:描写西湖水特别清澈段落?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