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日我便攀登了远近闻名的万卷楼。
2. 这两个版本就是以“万卷楼”中所藏“神龙本”真迹为底本,采用“双钩填墨”技法所制,右军风采仍然不失。
3. 他在园中建了一座“万卷楼”,收藏古今书籍,“无一不备”。
4. 5亿元人民币,重点修复书院、万卷楼、鹤柴、寒绿轩等景观。
5. 教学大楼万卷楼、鸿鹄书院,学生寝室香林苑、筱秀园,师生食堂五谷香,校园道路春晖路、桃李路等,富有自然情趣的梅亭……处处尽显古朴大方、格调高雅。
6. 山中无老虎,我就是这万卷楼的大王。
7. 如何万卷楼上人,却去黄鹤楼前作宾赞。
8. 学必本于书。一卷之书,初视之真,若甚约也;后先相参,彼是相稽,本末精粗,相为发明,其所关涉,已不胜其众矣。而近世浅士,乃谓藏书如斗草,徒以多寡相为胜负,何益于学?呜呼!审如是说,则秦之焚书,乃有功于学者矣。昭武朱公敬之粹于学而笃于行。早自三馆御史,为寺卿,出典名藩,尊所闻,行所知,亦无负于为儒矣。然每悒然自以为歉,益务藏书,以栖于架藏于椟为未足,又筑楼于第中,以示尊阁传后之意,而移书嘱予记之。 予闻故时藏书如韩魏公万籍堂、欧阳兖公六一堂、司马温公读书堂,皆实万卷,然未能绝过诸家也。其最擅名者曰宋宣献、李邯郸、吕汲公、王仲至,或承平时已丧,或遇乱散佚,士大夫所共叹也。朱公齿发尚壮,方为世显用,且淡然无财利声色之奉,倘网罗不倦,万卷岂足道哉!予闻是楼南则道人三峰,北则石鼓山,东南则白渚山,烟岚云岫,洲渚林薄,更相映发,朝暮万态,公不以登览之胜名之,而独以藏书见志;记亦详于此而略于彼者,盖朱公本志也。
9. 每次走进万卷楼,仰望陈寿怀抱书简的青铜雕像,我都会想起这句至理名言。
10. 今天,我们故事的主人是万卷楼曾经的拥有者—丰坊,说起他的一生,只能用坎坷二字来形容。出生于藏书世家的丰坊,人生前半段顺风顺水,不想中年被卷入政治漩涡,从此一蹶不振。到了人生晚年,更是落得“书散尽,人客死”的悲惨结局。今天,我们就回到丰坊的出生地:大卿桥,回到他曾经藏书的万卷楼,找寻一代书法大家与藏书之间的点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