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十八章主要讲述了孔子的思想和行为,以及他对古代圣王舜和禹的赞颂。下面我将原文和赏析整理如下:
原文及译文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微子离开商纣王出走,箕子做了奴隶,比干强谏身遭惨死。孔子说:“殷代有三个仁者。”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柳下惠做了司法官,三次被罢免。有人说:“你不能离开这里吗?”他说:“如果以正直之道侍奉君主,到哪里去能不被多次罢官呢?如果不用正直之道侍奉君主,何必还要离开祖国呢?”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齐景公谈到怎么对待孔子时说:“像鲁国国君对待季氏那样,我做不到;可以像季氏、孟氏之间那样对待。”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了。”孔子于是离开了齐国。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齐国人赠送了一些歌女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孔子于是离开了。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的好德之人。”
赏析
学习的目的:孔子的思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不仅是为了个人的提升,也是为了解决疑虑和积累经验。
正直与忠诚:柳下惠的故事体现了孔子对正直和忠诚的推崇,即使在困境中也不放弃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圣王的赞颂:孔子对舜和禹的赞颂体现了他对古代圣王高尚品德的敬仰,以及对他们治理天下的肯定。
言行一致:孔子强调言行一致的重要性,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鼓励人们少说多做。
个人与社会责任:孔子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体现出他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
以上是《论语》第十八章的原文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