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初心”的诠释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最初的心意或愿望:
初心指的是做某件事的最初的愿望和原因。例如,宋·王禹偁在《求致仕第一表》中提到“岑文本之初心,止于县令”,表明岑文本最初的愿望是做一个县令。
佛教用语:
在佛教中,初心指初发心愿学习佛法者。如晋·干宝在《搜神记》卷十五中所述:“既不契于初心,生死永诀。”这里提到初心是学习佛法的最初愿望。
本真和善良: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认为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始终怀有一颗率直、纯真、善良之心,这种心态可以被称为初心。
修行的开始:
在佛教经典《华严经》中,初心是菩萨修行的开始,觉悟成佛是最终结果,初心与正果密不可分。例如,《华严经》第十七卷中提到:“三世一切诸如来,靡不护念初发心。”
坚守本心:
初心也是指始终坚守自己的本心信条,不随时间和环境改变。唐代白居易在《画弥勒上生帧记》中提到:“所以表不忘初心,而必果本愿也。”意味着只有时时不忘记最初的发心,最终才能实现其本来的愿望。
综上所述,古代对“初心”的诠释主要围绕最初的心意或愿望、佛教用语、本真和善良、修行的开始以及坚守本心等方面。这些解释体现了初心在个人修养、佛教修行和社会责任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