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名言
1、两千年以来,“高山流水”的成语典故一直传承至今,在唐宋时期已经成为定型的成语被广泛应用,留下了许多让人感同身受、感触颇深的佳句。
2、《列子》还用较多篇幅论述了“养生”与“体道”的关系,提出“在己无居,形物其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仲尼》),要求像水一样顺从自然规律,像镜子、回声一样如实反映客观世界,这无疑包含着唯物反映论的合理因素。但书中过分强调名言概念和耳目感官的局限,要求“默而得之,性而成之”,不免使认识成为一种神秘直觉。
3、从未间断的传承
4、南宋张孝祥《浣溪沙》:“我是先生门下士,相逢有酒且教斟。高山流水遇知音。”
5、《列子》一书还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书中已认识到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事物在运动中发展。又初步意识到物质运动转化的无限性,存在于其本身结构层次的无限性,它通过宏观无限和微观无限的分析(“无则无极,有则无尽”),推演出“大小相含,无穷极也”的命题(《汤问》)。由此辩证思维出发,书中以“神遇为梦,形接为事”(《周穆王》),正确解释了成梦原因;他还提出“地载气而浮”的思想,说“天,积气耳”(同上),日月星辰云雾虹霓都是,“积气之成乎天者”(同上),则远比“盖天说”、“浑天说”等天文理论具有更高的科学性。
6、在《列子·汤问》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7、《列子》凡8篇,篇目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
8、值得注意的是,书中还表现出对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礼教的蔑视。对儒家的鞭笞包含有渴求废止礼教的意。《周穆王》中称:“鲁之君子,迷之邮(尤)者,焉能解人之迷哉?”“鲁之君子”即指儒家自己是最迷信的,怎么能帮助人们去破除迷信呢?《汤问》中的两小儿辩日之远近,更是对孔子进行无情的嘲笑。这种非儒非孔的态度,连《列子注》的作者张湛也表示不满,说:“《穆王》、《汤问》二篇,迂诞诙诡,非君子之言也。”
9、书中《天瑞》、《黄帝》、《汤问》、《周穆王》等篇,大体是就天地、众生、万物及其生生化化,进行广泛的讨论;《力命》、《杨朱》、《仲尼》、《说符》诸篇,则偏重于对人事、社会及应事接物进行探讨。全书贯穿了如何认识天地自然万物和人生等问题。在议论宇宙万物的篇章中,《列子》提出了关于宇宙万物生化过程的系统的、完整的看法,提出“道、易、机”三位一体的宇宙本体论。书中首先强调“道”是万物存在的根据,“往复,其际不可终;疑独,其道不可穷”(《天瑞篇》),在永恒的循环运动中化生万物,而本身则无增无减,独立不改。接着论述了宇宙中“太易”经“太初”、“太始”、“太素”乃至“天地含精、万物化生”的生成过程,用“太易”把“道”与“气”统一起来。最后通过一段生物进化的描述,突出“种有几”(细微质素)和“万物皆出于机(自然造化)”的观点。这三步分别从世界本体、万物生成、物种进化的角度,论述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合而言之,“道”即是“气”,即是“几”;分而言之,“道”是体,“气”和“几”是具体运动状态。这表明,《列子》继承的是先秦稷下道学唯物传统,试将元气自然论向更高思维水平的元气本体论推进。在论人世的数篇中,《列子》突出地提出了对人的生死的看法。书中借杨朱的口说:“万物所异者生也,所同者死也”(《杨朱篇》),生有贤、愚、贵、贱之分,死却是:“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愚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同上)既然如此那么送死的事也就无所谓了,“焚之亦可,沉之亦可,瘗之亦可,露之亦可,衣薪而弃诸沟壑亦可,衮衣绣裳而纳诸石椁亦可,唯所遇焉。”(同上)对死的态度是这样,那么对生呢?书中强调人生的意义“在乐生”,“在逸身”,一切都可以任意而行,“肆之而已,勿壅勿阏”(同上),“恣耳之所欲听,恣目之所欲视,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体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同上)。《列子》这种对待人生的态度,归结起来就是生死祸福都是不得不然、由自然规定,人力不可改变,所谓“生生死死,非物非我,皆命也。”它是“天道自会”、“天道自运”的结果,是由自然“默之成之,平之宁之,将之迎之”(《力命》)所规定了的。
10、南宋文天祥《跋胡琴窗诗卷》:“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
11、杨朱人格贵我,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人格苦行侠,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庄子人格: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
12、列子·国学经典
13、唐代牟融《写意》:“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
14、唐代王勃《滕王阁序》:“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15、在著名的武汉三镇之一的汉阳,有一个琴台公园,保存着著名的文化古迹——古琴台,有一个竖着的牌匾,写着“高山流水”,是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纪念。
16、余音绕梁俪,三日不绝。——列子
17、“高山流水”这一个传承了千年的成语,源自两千年前的知音相遇相知的故事,感人肺腑。正因为有这样的情感,有这样的人文因素,才使得这样一个成语流传至今,仍然被人念念不忘。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魅力,也是中国成语典故存在的意义。
18、《列子》是一部著名的哲学著作。旧题周列御寇著。《汉书·艺文志》列为道家类。刘向、刘歆整理本早佚。今本《列子》8篇。
19、行善不以为名而名从之,名不与利期而利归之,利不与争期而争及之,故君子必慎为善!
20、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
21、不仅如此,在《荀子·劝学》和《淮南子·说山训》中也有“伯牙鼓琴”的记载。这些古籍中的记载和传播,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典故得到传承。
22、见《列子·汤问》。
23、从心而动,不违自然所好。从性而游,不逆万物所好。
24、晋国的俞伯牙出使楚国,到了汉阳江边,乘兴弹起了琴曲《高山流水》,樵夫钟子期听得入神,并完全理解琴曲中的深意,他们从此成为知音。
25、两位知音依依惜别,相约第二年再次相见。第二年俞伯牙再次来到楚国,此时钟子期已经病故。悲痛的俞伯牙在江边再次演奏一曲《高山流水》进行哀悼和纪念,然后将琴摔碎与江边,发誓永不抚琴。
26、《列子》又名《冲虚经》,属于早期黄老道家的一部经典著作。《列子》里面描写了种种名言及寓言故事里,体现了道家对精神自由的心驰神往,而它宏阔的视野、精当的议论和优美的文笔又使人领略到子学著述隽秀、凝炼而警拔的散文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