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条山全称?
中条山又名雷首山。古称条山,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与涑水、沁河间。 《元和志》卷12河东县:雷首山“一名中条山”。《方舆纪要》卷41蒲州:中条山“其山中狭,而延袤甚远,因名”。 《读史方舆纪要》:中条山“其山中狭,而延袤甚远,因名”。《太平寰宇记》:山东西一百二十里。《大清一统志》:山狭而长,西华岳东太行,此山居中,故名。东北—西南走向,长约160千米。一般海拔1200中条山2300米。山体多由变质岩构成,为典型的地垒式断块山。北坡陡峭,南坡缓倾。最高峰舜王坪,海拔 2322 米,主峰雪花山,海拔1993米(在永济市东南)。为中国重要的铜矿产区、山西省重要林区。
中条山,位于山西省南部,黄河、涑水河间。 横跨临汾、运城、晋城三市,居太行山及华山之间,山势狭长,故名中条。主峰雪花山,海拔1994米,位于山西省永济市东南。东北端与王屋山相接的历山,海拔2322米,为涑水河发源地。因中条山屏蔽着洛阳、潼关和中原大地,拱卫着西安和大西北,瞰视着晋南和豫北,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这里发现2万多公顷原始森林,内有连香树、山白树、牛鼻酸、红石极、青檀等珍贵树种,还有金猫、金雕、金钱豹、猕猴、大鲵等稀有动物。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奇峰霞举,孤峰标出,罩络群泉之表,翠柏荫峰,清泉灌顶。
中条山是中国山西省南部主要山脉之一,位于黄河、涑水河间,横跨临汾、运城、晋城三市。该山居太行山及华山之间,因山势狭长而得名,全长约160公里,最高峰为海拔2322米的垣曲县历山舜王坪。 中条山不仅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的铜矿产地,也拥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为西进陕西,多次围攻中条山,史称中条山战役。
中条山战役真相?
中条山战役(日方称之为“中原会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在山西范围内的唯一一场大规模对日作战。1941年5月7日,中条山外围日军在航空兵的支持下,由东、北、西三个方向开始全面进攻。中条山战役前后历时一个多月,中国军队由于事前准备不足、又缺乏统一指挥,除少数突围外,大部溃散,被俘虏3.5万人,阵亡将士4.2万人,日军据中方公布毙伤9900人,按日方数字仅战死673人,负伤2292人。 此役给积极“剿共”的国民政府沉重打击,被蒋介石称为“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此役失败给北方抗战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战后,由于日军长期封锁中条山的三个师团被转用于对付敌后根据地,使得敌后根据地陷入最艰苦的时期。
中条山之战,国军为何打得那么失败呢?
中条山战役河南人的贡献?
1941年5月7日,日军10万人对驻守在山西平陆县张店以东中条山18万中国军队发动全面进攻,史称中条山战役。日军在挺进队、便衣队和伞兵部队的配合下,多路分进,中路突破,层层包围,中国守军被困溃败。至5月11日,日军控制了整个中条山和黄河北岸,对战场进行篦梳式反复扫荡,中国军队伤亡惨重,至6月10日战役结束,中国守军阵亡约42000人,被俘约35000人,唐淮源、寸性奇、王竣、梁希贤等十余国军将领为国捐躯,日军战死673人,负伤2292人。 中条山战役爆发后,山西平陆、夏县、垣曲一万余百姓不堪忍受日军的铁蹄蹂躏,扶老携幼,背乡离井,偷越日军封锁线,逃过黄河,流落到渑池、陕县、灵宝、洛宁、宜阳、新安等豫西一带。在国民政府赈灾委员会、当地乡绅、驻军及外国传教士等多方努力下,在渑池县坡头街、马口村、小羊河村、苦楝树村、县城西关福音堂等处为难民开设舍饭场、举办难童学校,同时还在万寿寺村、陈村等进行难民登记并向周边县域遣散。豫西百姓在战乱、灾荒、自身生活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五户联保救济一户难民,为他们提供住处,筹措口粮,扶危济困,共渡难关。
百团大战与中条山战役?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1940年秋,经八路军“百团大战”沉重打击后的日军,再也不能容许4个师团的兵力继续受卫立煌部的牵制,决定首先击破晋南中条山区的中国军队,再全力对付八路军。1941年5月,侵略者从华中、华北抽调了8个师团、9个旅团、1个骑兵团,共21万人,加上空军飞机300余架,独立山、重、野炮兵约五六个联队,瓦斯部队、空降部队各若干进犯中条山。
介绍一下血战中条山?
中条山战役(日方称之为“中原会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在山西范围内的惟一一场大规模对日作战。 1941年5月7日,中条山外围日军在航空兵的支持下,由东、北、西三个方向开始全面进攻。中条山战役前后历时一个多月,中国军队被俘虏3.5万人,遗弃尸体4.2万具,日军仅战死673人,负伤2292人。蒋介石称此役为“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
鲁道源与中条山之战?
国民革命军第三军,是由护国第二军演化而来,官兵仍然以云南人为主,是一支劲旅。1938年7月至1941年4月,该军奉命驻守山西南部的中条山,与友军并肩作战,粉碎了日军13次大规模进攻,功勋卓著。 1941年,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使日本帝国主义泥足深陷、进退维谷。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日本陆相东条英机和山杉总长在迅速解决对华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 1941年4月底5月初,日军频繁调动,为进攻中条山做准备。日军共组织了6个师团、近4个混成旅、3个飞机飞行团约10万余人,由华北方面军司令多田骏中将指挥。1941年5月7日傍晚,日军突然一起行动,分东、西、北三面“以钳形并配合中央突破之方式”进犯中条山地区。日军在飞机、坦克、大炮、伞兵的配合下,对中条山地区的中国守军发动全面进攻,并施放毒气,使守军无法坚守,攻陷中条山。 值得一提的是,以云南江川人唐维源为军长的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在敌我力量悬殊,并被敌重兵包围的情况下,仍英勇战斗,决不退让。 1938年春,龙云再次组编滇军队伍参加抗战,这支滇军队伍的番号是国民革命军第五十八军。军长孙渡、11师师长鲁道源,后任副军长,都是龙云的属下。 1939—1940年,58军在锦江防守的战斗中,孙渡、鲁道源体现出高超的指挥艺术,充分发挥了滇军吃苦耐劳、善于爬山涉水的优点,经常组织小部队涉水渡江奇袭敌人,或伏击由靖安、奉新进出南昌的敌军车辆,虏获颇丰,多次受到战区长官部的嘉奖,鼓舞了军民的抗日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