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的人生写照是什么
1、这句诗表达了高适追求进取、不断超越的精神。他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样,不满足于眼前的成就,而是渴望追求更高的目标,不断攀登更高的楼阁。这句诗也反映了他积极向上、勇于挑战的人生态度,不断追求进步和突破自我的精神风貌。
2、——高适《别董大》
3、需要注意的是,李白的诗歌常常有着多重含义和丰富的想象,不同的解读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对于《赠卫八处士》这首诗,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和理解。
4、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5、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
6、高适,边塞著名诗人,政治才干也出色,官做得大。
7、高适50岁这年,高适终于等到了合适自己的机会,驻守边疆的节度使哥舒翰邀请他加入自己的幕府。投笔从戎一直是高适的梦想,他终于可以“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了。不久,安史之乱爆发,高适因为通晓军事,被皇帝提拔参与讨伐叛军。安史之乱基本平定以后,高适回到了长安,做到了散骑常侍的位置。这个官职呢,大致上就相当于皇帝身边的顾问,他没什么实权,但是地位很尊贵,所以后世文人一般会用高常侍这个名字来称呼他。高适也算是诗人里面做官最大的!
8、可以用高适的《赠婢》中的一句诗来形容他一生的写照:
9、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最末二句写当年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
10、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11、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12、七八句写战端开启,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13、这首诗的意境深远,表达了李白对高适高尚的品德和独立的精神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李白对自由、无拘无束的追求和对诗文创作的热爱。整首诗以豪放、激昂的笔调展现了诗人豪情壮志和对友谊的珍视。
14、诗中描述了高适在长安城中隐居修道,过着清贫自在的生活,而李白则是在外游历,担任官职。李白向高适表达了自己对他的景仰之情,并表示愿意与他共同游历山川河流,一起畅谈诗文,共同追求自由和艺术的境界。
15、"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6、李白写给高适的诗,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是《赠卫八处士》。这首诗表达了李白对高适的赞赏和敬佩之情,并希望高适能够与他一同游历天下、畅谈诗文。
17、历经磨难、不断的坎坷遭遇,并没有使他倒下,他依然心怀热枕,热爱生活,对未来满怀期待。“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高适相信他会成功的,他也做到了。
18、《别董大》是一首很能体现高适心境的诗
19、“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让人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20、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二句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21、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
22、诗的发端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指陈时事,有感而发。三四句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五六句描写行军: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2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4、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