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
1、这个成语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2、后来重耳在秦穆公帮助下回到晋国,成为晋国国君,史称晋文公。
3、赵国公的军令谁也不听了,正在这时鲁国公率领军队打了赵国个措手不及。赵国兵败又割让土地给鲁国。这就是以退为进的成语故事。
4、晋文公见楚军前来迎战,便守约,下令大军后退九十里,兑现了“退避三舍”的诺言。
5、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和晋国的军队作战时,晋文公为了遵守他的诺言,避免更大的冲突,下令军队后退了90里。楚军见晋军后退后,以为是晋军害怕他们,马上趁这个时候进行追击,因为楚军骄傲轻敌,结果被晋军打败了,进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6、公元前633年,楚国组成陈、蔡、郑等国联军,攻打宋国。联军很快逼近宋国都城商丘。宋国情势危急,急忙派人向晋国求救。
7、退避三舍是春秋时期的成语故事。出自于《左传》,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与楚国交战的故事。退避三舍,就是主动退让90里地,比喻退让和回避。
8、晋、楚两军在城濮交战,晋军奋勇作战,战胜楚军,赢得了胜利。
9、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在流亡楚国时,为感谢楚王的善待,作出如果他日两国战场交锋,晋国
10、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原意指为了回避与对方的冲突,主动退让九十里;常用于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11、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12、“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引申而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13、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14、是一个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
15、卧薪尝胆
16、后来重耳回到晋国继承国君之位,晋楚两国也真的发生了战争,而晋文公则兑现了当初的承诺,晋军主动退兵九十里,最终晋国在城濮击败楚军,一举奠定了晋文公的霸业。
17、有一次,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晋国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18、“退避三舍”是一个成语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讲的是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后来,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19、重耳曰,若我能回到晋国,他日晋楚交战,我当退避三舍。
20、意思:退避三舍是指在决策面临危险时,保持头脑清醒,迅速决策退却,以避免更大的损失。人们常常将‘退避三舍’应用于各种方面,比如勤俭节约;如果在生活上,能善于‘退避三舍’,便可少走弯路,成功的概率也会大大提高。
21、后来晋楚两国之间爆发战争,晋文公忆起当年之言,下令晋军后撤90里(30里为一舍)。
22、吴国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三年后,才被送回越国。但勾践没有放弃报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子,只铺些柴草,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勾践励精图治,最后找到机会,消灭了吴国。
23、退避三舍就是著名的以退为进故事。
24、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25、将退避三舍的承诺。
26、成语故事如下。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与赵国发生战争,鲁国率领着鲁国士兵后撤一百里,把鲁国边境的几个县城让给赵国,赵国的兵士见到城中的财宝也不顾打仗了,一昧的略夺财宝。
27、由于晋国内乱,公子重耳为避祸流亡在外。在楚国,重耳受到楚成王厚待。楚成王曾问重耳,我今厚待公子,公子他日何以报我。
28、晋国与宋国一向修好,晋文公马上点兵出征,援助宋国。
29、掩人耳目、以守为攻、故作姿态
30、以退为进,汉语成语,拼音是yǐtuìwéijìn,意思是本指以谦让取得德行的进步,后指以退让的姿态作为进取的手段。出自汉·扬雄《法言·君子》。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
31、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名叫钟离春的将军,他从战场上败回来,感到非常羞愧和难堪。后来,他来到了一座山上,看见了一群刻苦修行的道士,很受启发。他向他们请教战争的策略,道士告诉他:“千万不要硬拼,要退一步,给自己留下余地。”钟离春恍然大悟,回到楚国后,立即实行。果然,他的部队在战争中屡屡胜利,从此‘退避三舍’成为了一种智慧的谋略。
32、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晋军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33、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34、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35、春秋时晋国内乱,公子重耳出逃。他到了楚国时,楚成王热情招待他。闲谈中,成王问他:“你将来如回到晋国做国君时,如何来酬谢我?”重耳说:“像财宝这些东西,你们楚国有很多,如果我真能得返晋国,做了晋君,若我们两国不幸要打仗的话,那我就退避你三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