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位公差标准是用来定义和控制机械零件的实际形状和位置与其设计或理想形状和位置之间的差异的一系列规范。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和标准:
1950年
工业化国家向ISO组织提出统一形位公差概念及文字表示方法的“ABC提案”。
1969年
ISO组织正式发布形位公差标准ISO/R1101-Ⅰ:1969《形状和位置公差 第Ⅰ部分 概论、符号、图样表示法》。
1978年~1980年
ISO组织推荐了形位公差检测原理和方法;中国正式重新加入ISO组织,并于1980年颁布形状和位置公差基本标准。
1996年
ISO组织成立了专门的ISO/TC213“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技术委员会,负责形位公差及其图纸符号国际统一化工作。
现行标准
GB/T 1182—2008《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几何公差 形状、方向、位置和跳动公差标注》。
GB/T 1184—1996《形状和位置公差 未注公差值》。
GB/T 4249—2009《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公差原则》。
GB/T 16671—2009《形状和位置公差 最大实体要求、最小实体要求和可逆要求》。
GB/T 13319—2003《形状和位置公差 位置度公差》。
这些标准涵盖了形状公差(如直线度、平面度、圆度、圆柱度等)和位置公差(如平行度、垂直度、倾斜度、同轴度、对称度、位置度、跳动公差等)。公差带定义及示例包括平行度公差、垂直度公差、倾斜度公差、同轴度公差、对称度公差、圆跳动公差等。
设计时,应明确规定相应的公差并按规定的标准符号标注在图样上,以确保零件的功能和互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