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外”是 明清时期的一个官职,其本义是指正员以外的官员,即“员外郎”的简称。在隋唐时期,科举制度虽然每三年举行一次,录取人数不少,但正式编制内的政府官员淘汰速度非常慢,导致许多想当官而暂时当不上的人成为了候补官员,这些被称为“员外官”。此外,“员外”后来也用来形容那些没有实际职务但有朝廷俸禄的官员,或者地位高于常人的某些人或物。
到了明朝以后,员外郎成为一种闲职,不再与科举相关,而更多地与财富联系在一起,只要肯花钱,地主和商人都可以捐一个员外官职来做。因此,“员外”这个称谓逐渐从官制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演变成为对富有地方人士的尊称,尤其是那些通过财富而非科举考试获得社会地位的土财主。
总结来说,员外主要指的是明清时期的一种官职,其含义经历了从正员以外的官员到富有地方人士的尊称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