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论述了医者的职业道德和技艺要求。以下是《大医精诚》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
```
张湛曾言:“自古以来,精通医学之道便颇为困难。现今疾病的表现千差万别,有时内在相同而外在不同,有时内在不同而外在相同。五脏六腑的盈虚、血脉荣卫的通塞,这些并非肉眼和耳朵所能察觉,必须通过诊察才能了解。寸口关尺、俞穴流注、肌肤筋骨等,都存在各种差异。只有细心观察的人,才能领悟其中的道理。如今,我们试图用粗浅的思考去理解这些深奥的医学知识,这无疑是非常危险的。如果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对病人的病情判断错误,不仅会加重病情,甚至可能导致病人死亡。因此,医学是一门难以精通的技艺,既非神授,我们又如何能够掌握它的奥妙呢?世上有些愚蠢的人,学了三年医学,便认为天下无病可治;然而真正治病三年后,才发现世上无方可用。所以,学者必须广泛研究医学知识,勤奋不懈,不能道听途说,就自认为已经掌握了医学之道,这将误入歧途。
凡卓越的医生治病,必须先安定心神,无欲无求,发挥慈悲之心,誓愿拯救所有生命的苦难。当有病人求助时,不论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亲疏、华夷、愚智,都应一视同仁,视如至亲,不计较个人安危。面对病人的痛苦,要感同身受,勇敢面对各种困难,全力以赴地救治,不计较个人得失。这样的医生才能成为苍生的大医,反之则会成为生命的刽子手。自古以来,许多名医治病时,都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去拯救危急的病人,无论是人还是畜生,都同样珍惜生命。损害他人以求自保,只会让生命更加远离。因此,我在这里提倡不用生命作为药物,即使是虻虫、水蛭等,也要尽量遵循这一原则。
对于那些患有疮痍、下痢等疾病的病人,医生应该感到惭愧、凄怜、忧恤,而不应该对他们产生歧视和厌恶之情。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比喻为‘澄神内视’,那么一个医生应该具备宽裕、清晰的头脑,不被表象所迷惑。他应该省察病情,深入思考,详细观察病人的形态和症状,不放过任何细节。
‘大医精诚’出自唐朝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书中释义‘大医精诚’:成大医者,第一要‘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要‘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
```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