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自《孟子》中的一篇,具体为:
```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这段话的大意是,孟子认为在战争中,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形,而有利的地形又不如人心的团结和协作。即使攻城的军队拥有良好的时机和气候条件,如果无法攻破坚固的城池,那可能是因为地形对防守有利。同样,即使城池条件优越,如果士兵们不团结,也会导致城池被攻破。因此,孟子强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施行仁政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持,从而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