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过程,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以下是一些建议:
融入国民教育
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国民基础教育中,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强化。通过思想道德、文化知识、艺术认知等各个环节的教育改造,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伴随一生。
保护传统文化遗产
政府应鼓励青年人学习、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并为这类精神财富提供妥善、科学、长久的传承保护措施。在经费与政策上给予扶持,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合理管理。
鼓励青年文化创作
鼓励当代青年改造与创新传统文化,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健康、积极的题材,创作出文学、动漫、公益、商业、歌舞等多个领域的文化作品。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倡导带有中华美学、道德基因的文化产品在社会中流通。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将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美德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中华传统美德承载着中华伦理文化的基因,对应着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文化心理结构,具有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天然优势,对人们良好道德品行的养成能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站在党治国理政的高度传承发展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当前,我们应站在党治国理政的高度来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美德。
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
要有战略眼光,从民族繁衍发展和复兴强盛的高度对待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发展。要脚踏实地,着眼现实需要,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把握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发展的基本规律,健全体制机制,持续推进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发展。
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
注重挖掘阐释,加强保护利用,完善教育引导,拓宽传播渠道,保障督促落实,形成体系支撑,让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通过文献研究、历史考证、文化解读等方法,准确把握传统美德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的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
古今融合,阐发传统美德价值
传统美德虽源于古代,但其价值超越时空,具有永恒的生命力。通过学术研讨、课题立项、案例研究、实践调查等方式,能够深入挖掘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为现代社会提供道德滋养和精神支撑。
交叉融合,展示传统美德魅力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明交流互鉴的背景下,中华传统美德不应局限于本土语境,而应积极寻求与世界其他文明体系中优秀道德传统的对话与交流。可以通过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开展跨国合作项目,翻译出版多语种传统美德典籍等方式,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工具和分析方法,对传统美德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剖析和阐释。
健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体制机制
教育引导全社会自觉遵守法律、遵循公序良俗,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要紧扣传承内容、传承路径、传承目标、传承保障这四个着力点,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