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强度通常通过两个不同的度量来表示:震级和烈度。
震级
震级是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量度指标,常用的有里氏震级(Richter Magnitude Scale)和矩震级(Moment Magnitude Scale)。
里氏震级:将地震强度分为十级,每增加一级,地震能量增加约31.6倍。
矩震级:基于地震断层面上的位错矩计算得出,与里氏震级呈对数关系。
烈度
烈度表示地震对地表的破坏程度,与震源深度、地质条件、震中距离等因素有关。
震度分级:通常使用莫霍-里希特尔(MMI)烈度表,分为12个等级,从I(无感)到XII(毁灭性破坏)。
地震强度分类
超微震:小于1级,人们感觉不到。
弱震:1级至3级,人们可以感觉到轻微摇晃。
有感地震:3级至4.5级,大多数人能感觉到摇晃。
中强震:4.5级至6级,可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强震:6级至7级,可造成较大破坏。
大地震:7级以上,造成严重破坏,其中8级及以上为巨大地震。
历史地震强度
唐山地震:1976年7月28日,里氏7.8级(矩震级7.5级),震中烈度11度,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智利地震:1960年,里氏8.9级,是历史上记录的最大的地震。
地震强度和烈度会因震中位置和地质条件而异,因此同一地震在不同地区的烈度可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