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第三回主要讲述了周进和范进两位士人因科举考试而发生的故事,以及他们中举前后的巨大变化。
周进的困境与转机
周进因年岁已高且屡试不第,生活陷入困境,甚至被辞退了教书的工作。
在参观贡院时,周进触景生情,一头撞在号板上,不省人事。
众人救醒后,他大哭不止,直至口里流出血来。
众人感其悲苦,凑钱为他捐了个监生,使他得以直接参加举人考试。
周进不负众望,考中举人,随后又中进士,最终升任广东学道。
范进的命运转折
范进同样是一位屡试不第的士人,家中贫困,年过半百仍未中举。
周进在担任广东学道时,遇到范进参加秀才考试,因同情他的遭遇,便录取了他。
随后,范进又中了举人,消息传来时,他因过度兴奋而发疯。
经过胡屠户的一巴掌打醒后,范进逐渐恢复正常。
人物形象与主题揭示
周进: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虽屡遭挫折但不放弃,中举后重视真才实学,决心不屈从于世俗偏见。
范进:表面呆头笨脑,内心却极度渴望功名,中举前后的巨大反差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胡屠户:通过他对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变化,展现了社会底层人物的势利和愚昧。
社会背景与讽刺意味
故事反映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深远影响,以及社会老百姓的生活百态。
通过周进和范进的故事,吴敬梓讽刺了当时的八股分子和官僚及封建社会,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不公。
这一回通过周进和范进的故事,深刻揭示了科举制度的弊端和社会的世态炎凉,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