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家庭影响
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家庭,13岁那年家庭发生变故,祖父入狱,父亲大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他原本选择学医是为了救助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为更多的人减轻痛苦。但作为家庭的长子,他不得不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过早地体验到人生的艰难和世态的炎凉,从而深刻认识到医生并不能解决人心理和精神上的痛苦,因此放弃了学医。
民族自尊心
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人们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受到外国人的欺负。鲁迅曾在幻灯片里看到一群中国人竞麻木地笑看同胞被杀头的热闹,他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并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他决定弃医从文,用他那无形的笔去唤醒中国大众的民族自尊心,共同抵抗外来侵越者和让中国蒙受耻辱的不平等条约。
对医学事业的失望
鲁迅学医归来后,原本希望以医术救民,但看到清末民国时期大多国民的麻木不仁,他非常失望。他认为,只有改变国民的劣根性,才能救中国。因此,他决定弃医从文,通过文学来唤醒国民的精神,改变社会的病态。
时代背景的影响
鲁迅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代,社会上存在着很多不公和不平等的现象,人民的生活状况非常困难。作为一名文学家,鲁迅深刻地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他坚信自己的文学创作可以为人民做出一份贡献,唤醒人们的觉醒和反抗,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个人兴趣和志向
鲁迅在弘文学院学习时,就常和许寿裳探讨如何改变“国民性”的问题。他意识到文学是唤醒民众、改变民族精神的有效工具。因此,他最终决定放弃医学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去。
综上所述,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的影响,也有民族自尊心的驱动,更有对医学事业的失望和对时代背景的深刻认识。他通过文学来唤醒国民的精神,改变社会的病态,最终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