膨胀带与后浇带是混凝土结构中常用的两种构造形式,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施工顺序、用途以及所采用的技术措施。
施工顺序
后浇带:通常在混凝土结构的初凝后进行施工,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再进行浇筑,以控制收缩裂缝及沉降差异。
膨胀带:根据不同的施工方式,膨胀带可以在混凝土初凝前或初凝后浇筑。连续式膨胀加强带在混凝土初凝之前连续浇筑,不留施工缝;间歇式膨胀加强带先浇筑一侧混凝土,待达到强度后再一起浇筑带内混凝土和另一侧混凝土,因此留有一道施工缝;后浇式膨胀加强带与后浇带类似,先浇注两侧混凝土,间隔时间后浇筑带内混凝土,留两道施工缝。
用途
后浇带:主要用于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通过在特定位置留设临时施工缝,待结构内部收缩后再进行浇筑,实现结构的整体连接。
膨胀带:通过在结构预设的后浇带部位浇筑补偿收缩混凝土,减少或取消后浇带和伸缩缝,延长构件连续浇筑的长度。其作用是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产生适度膨胀,利用膨胀产生的预压应力抵消收缩拉应力,从而防止和减少混凝土开裂,提高抗渗抗裂能力。
技术措施
后浇带:需要预埋止水带,两侧先浇筑,待达到强度后浇筑带内混凝土,因此存在两道施工缝。后浇带的设置还需要考虑模板等措施不同的消耗因素。
膨胀带:在带内混凝土中加入适量膨胀剂,使混凝土产生适度膨胀。根据施工方式的不同,可以选择连续式、间歇式或后浇式进行浇筑。连续式膨胀加强带由于没有施工缝,可以实现结构的整体防水。
建议
在实际工程中,选择膨胀带还是后浇带应根据具体工程的需求、施工条件及设计要求来决定。如果需要控制收缩裂缝及沉降差异,后浇带是常用的方法。如果希望减少施工缝并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和防水性能,膨胀带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