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习俗丰富多彩,体现了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苗族习俗:
节日庆祝
苗年:苗族最重要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各地的苗族过苗年的时间不完全相同,有的在农历十月,有的在农历十一月或十二月。节日活动包括祭祀祖先、走亲访友、吃团圆饭、跳苗舞、唱苗歌等。
青年男女对歌恋爱:如三月初三的青年男女对歌恋爱节,是苗族青年男女社交和寻找意中人的重要节日。
吃乌饭:在农历四月初八举行,是苗族祭祀牛神的节日,也是纪念杨再思或传说中的要一妹。
芦笙节:以芦笙演奏和比赛为主,通常在秋收之后举行。苗族人会在这一天穿上节日盛装,吹奏芦笙,跳芦笙舞。
踩山节:通常在农历正月举行,节日活动包括祭祀山神、对歌、跳舞等。
龙船节:苗族传统节日,具体日期各地不一,内容包含龙舟竞赛等。
礼仪
待客:苗族非常注重礼仪,客人来访时,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
服饰:苗族服饰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但总体上以色彩艳丽、式样繁多而著称。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男子则多穿对襟或左大襟短衣,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裹青色长巾。
信仰与迷信
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苗族主要信仰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他们相信鬼神,并流传着许多关于巫术的传说。巫师在苗族社会中拥有较高的地位,他们通过占卜、禳解、招魂等方式与鬼神沟通,为苗族人民祈福驱邪。
饮食
主食: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此外,还有将包谷、小麦、小米掺入一起煮、蒸的。苗族民间以糯米为贵,将糯米饭作为丰收和吉祥的象征。
特色食品:如油炸粑粑、油茶、吃山泥鳅(晰蜴,统称四脚蛇)、青菜等。
居住与建筑
吊脚楼:苗族传统民居,一般为两层结构,上层居住,下层用于贮藏粮食、农具等。吊脚楼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飞檐翘角,带有走廊围白木质栏杆。
婚姻与家庭
婚姻制度: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儿子结婚生育后即自立门户,家庭成员一般不超过三代。有些人家要等所有兄弟都结婚后才开始分居。年老父母一般由幼子供养。
婚恋习俗:婚前青年男女有比较自由的恋爱活动,多在节日或农闲时举行。在黔东南称为“游方”(又称“摇马郎”),广西融水称“坐妹”或“坐寨”,湘西及贵州松桃叫“会姑娘”,黔西北则称“踩月亮”。
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苗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