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的《童年》主要讲述了孤独孩童“我”(阿廖沙)的成长故事。小说以阿廖沙三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他跟随脾气暴躁的、日渐破落的小染坊主外公外婆生活为背景,生动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在阿廖沙的童年时期,他经历了以下主要事件:
家庭背景:
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瓦尔瓦拉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卡什林家。外祖父家住在尼日尼——诺弗哥罗德城,是一个充满仇恨和小市民习气的家庭。外祖父年轻时是一个纤夫,后来开染坊,成了小业主,但随着家业不景气,他变得专横暴躁。
家庭纷争:
阿廖沙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争吵、斗殴。这种家庭纷争给阿廖沙留下了深刻的痛苦印象。
外祖母的影响:
阿廖沙在外祖母的疼爱和保护下,得到了温暖和关爱。外祖母给他讲述了许多优美的童话,这些故事对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生活的艰辛:
阿廖沙亲眼目睹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仇恨和自私,这种环境让他感到压抑和恐惧。他在外祖父家里过着贫困、艰苦的生活,经常因为犯错而受到外祖父的痛打。
社会的黑暗:
小说通过阿廖沙的童年生活,反映了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黑暗、残暴和非人生活。高尔基通过这部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没落和趋向灭亡的过程。
个人的成长:
尽管生活充满苦难,但阿廖沙并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他在外祖母的教导下,逐渐形成了坚强、敢于反抗旧世界的品格。小说最终展现了阿廖沙在苦难中成长为一个坚韧而善良的人。
总的来说,《童年》不仅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更是高尔基对苦难、社会不公和个人成长的深刻反思。通过阿廖沙的童年故事,读者能够感受到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广阔画卷,以及一个伟大作家在苦难中锻造出的坚强意志和追求光明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