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心情网-为你提供各类经典名言与文案句子

古代对时间的划分

古代对时间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十二时辰制

古代一天被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

时辰的命名与十二生肖有关,分别是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子时:23点至1点;丑时:1点至3点;寅时:3点至5点;卯时:5点至7点;辰时:7点至9点;巳时:9点至11点;午时:11点至13点;未时:13点至15点;申时:15点至17点;酉时:17点至19点;戌时:19点至21点;亥时:21点至23点。

五更制

古代将一夜的时间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五更的时间分别是:一更(19点至21点)、二更(21点至23点)、三更(23点至凌晨1点)、四更(凌晨1点至3点)、五更(凌晨3点至5点)。

刻与字

古代用漏壶计时,一昼夜共100刻,一刻合为现在的14分24秒。

每个时辰分为八刻,每刻又分为若干字,字以下为秒。

时与点的关系

古代将一天分为24小时,但使用十二时辰制,每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

白天的时间用“钟”来报时,夜晚的时间用“更”或“鼓”来报时。

这些时间划分方法在古代被广泛使用,直到近现代才逐渐被现代的小时制所替代。

上一篇上一篇:置地项目投标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