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前200年-前154年),字子业,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汉族,出生于颍川(今河南禹州市)。他年少时师从张恢学习法家思想,后受太常派遣,从济南伏生学习《尚书》,接受儒家思想。
在汉文帝时期,晁错因文才出众被任命为太常掌故,并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太子老师)等职。他在教导太子时表现出色,深受太子刘启(后来的景帝)的信任和尊称“智囊”。
晁错主张重农抑商,提倡奖励农耕、抗击匈奴,并建议削平藩国以加强中央集权。他的这些政策得到了景帝的采纳,但也因此触动了地方诸侯的利益,尤其是吴王刘濞,最终导致以“清君侧”为名的七国之乱。景帝在内外压力之下,将晁错腰斩于长安。
晁错的著作现存八篇,散见于《汉书》的不同篇章中。他的一生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和推行法治,尽管最终遭遇悲剧,但他的政治远见和改革精神仍被后世所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