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心情网-为你提供各类经典名言与文案句子

商鞅的故事

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也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出生于卫国顿丘(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是卫国国君的后代。商鞅辅佐秦孝公进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这一变法被称为“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背景是战国时期,秦国地处西部边陲,由王室宗亲贵族把持大权,造成了秦国“国乱、兵弱而主卑”的国势日衰局面。各诸侯国都轻视秦国,把秦国当夷狄来对待。公元前361年,年仅21岁的秦孝公即位,他血气方刚,一心图强,想要有一番作为,立志使秦国富强,提高秦国在诸侯国中的地位。于是,他张榜招贤,并声称“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商鞅在魏国时,曾受到国相公叔痤的赏识,但魏惠王并未采纳公叔痤的推荐。商鞅来到秦国后,在秦孝公宠臣景监的引荐下,以帝道、王道、霸道三种君主之策,三见秦孝公,最终用霸道打动秦孝公,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策略,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秦孝公对商鞅的策略大为赞赏,任他为左庶长,主持变法。

商鞅变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经济措施:

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赋税按土地多少平均负担。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政治措施:

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实行二十等爵制,以奖励军功。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军事措施:

奖励军功,提高军队战斗力。

商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曾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然而,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后,商鞅被公子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尸身车裂,全家被杀。

商鞅的故事和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改革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一篇上一篇: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公式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