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从1912年袁世凯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开始,到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结束,历时16年。这一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
这一时期以相对统一的状态为特征,袁世凯作为北洋军阀的首领,通过北洋新军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随后独揽大权。
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当选为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标志着北洋政府的正式形成。
袁世凯在1915年试图复辟帝制,但在各方压力下于1916年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同年去世。
军阀割据时期(1916-1928)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皖、奉系三支力量,分别控制北京政府。
皖系军阀段祺瑞、直系军阀冯国璋、奉系军阀张作霖等人轮流执掌北洋政府的中央大权。
这一时期,各派系之间争夺政权,中央政府成为地方军阀角逐的舞台,民主政体难以确立。
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击败皖系军阀段祺瑞,掌握了北京政权。
1922年,直系军阀内部发生分裂,吴佩孚与孙传芳联合对抗奉系军阀张作霖。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军阀败北,奉系军阀张作霖进入北京,控制北洋政府。
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击败奉系军阀张作霖,北洋军阀统治结束,张学良“东北易帜”,标志着北伐的胜利和国民政府的统一。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政治最黑暗、最混乱的时期,同时也是新的革命力量孕育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政治上虽然名义上有一个中央政府,但实际上四分五裂,军阀割据严重,列强分而治之,半殖民色彩浓厚。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国内工业增长迅速,但战后很快萧条。文化思想方面,新文化运动兴起,对中国近代化思想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