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成书于清康熙三年至康熙八年(1664-1669年),最早的抄本在清代康熙年间已有流传。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另外有说法为494篇。
《聊斋志异》的意思是在书房里记录奇异的故事,“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称,“志”是指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这些故事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其中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数量最多,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
蒲松龄出生于书香世家,早年曾想借助科举入仕,但屡试不第,只能以教书为生。他自幼对民间的鬼神故事兴致浓厚,大约在四十岁时,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创作《聊斋志异》。为了搜集素材,蒲松龄曾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通过喝茶的人讲故事来换取茶钱,这些故事后来都被他收录到书中。
《聊斋志异》在继承魏晋志怪和唐宋传奇传统的基础上,达到了中国文言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其故事情节奇特诡序,人物形象异彩独放,美学理想不同流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的明珠。该书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杰出代表之一。
此外,《聊斋志异》中的许多故事被改编为戏曲、电影和电视剧,其影响深远。蒲松龄的作品不仅在中国广受欢迎,也早期走向了世界,为中国和世界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