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法策略的总结,包含三十六个不同的计策。这些计策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斗争经验,并且按照不同的战略用途分为六套,分别是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和败战计。下面是一些常见计策的典故及其解释:
瞒天过海 典故:
薛仁贵征讨高句丽时,为了瞒过高句丽的侦察,他假装带领士兵在海上游玩,实际上却在暗中准备渡海作战。高句丽军队被他的假象迷惑,放松了警惕,薛仁贵趁机成功渡海,出其不意地发动进攻,最终取得了胜利。
解释:通过伪装掩盖真实意图,使对方放松警惕,出其不意达成目标。
围魏救赵 典故:
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孙膑建议齐国不直接救援赵国,而是围攻魏国都城大梁。魏国得知都城被围,急忙撤军回援,赵国因此得救。孙膑通过围魏救赵的策略,成功解除了赵国的危机。
解释:攻击敌方要害,迫使其放弃原目标,间接解救己方困境。
借刀杀人 典故:
郑国与宋国交战,郑国实力不敌宋国。郑国国君决定利用楚国来除掉宋国大将。他派人向楚国献上厚礼,请求楚国出兵攻打宋国。楚国出兵后,宋国大将被迫迎战,最终被楚国击败。郑国通过借刀杀人之计,成功削弱了宋国的实力。
解释:借助第三方力量打击对手,避免直接冲突,以最小代价取胜。
以逸待劳 典故:
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大将廉颇决定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他命令士兵修筑坚固的防御工事,不与秦军正面交锋。秦军久攻不下,士气逐渐低落,粮草也开始短缺。最终,秦军被迫撤退,赵国以逸待劳,成功击退了秦国的进攻。
解释:保存实力,待敌方疲惫时反击,以守为攻。
趁火打劫 典故:
楚国发生内乱,吴国趁机出兵攻打楚国。吴国军队迅速攻占了楚国的都城郢都,楚国国君被迫逃亡。
解释:在敌人遭受打击之后,趁机发起攻击,取得胜利。
声东击西 典故:
诸葛亮七擒孟获时,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明面上在东门攻击,实际上却从西门出击,最终成功擒获孟获。
解释:通过制造假象,迷惑敌人,使其无法判断真实意图,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这些计策不仅体现了古代军事家的智慧,也在现代战争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灵活运用这些策略,可以在复杂的局势中取得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