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之所以贫困,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自然环境恶劣
大凉山属于高原峡谷地貌,海拔高,地形复杂,气候寒冷,常年不能进行机械化农业生产,稻谷等作物产量低。
交通不便,制约了产业发展和贸易流通。恶劣的自然环境增加了大凉山脱贫的难度。
基础设施薄弱
长期投入不足,交通、通讯、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
教育资源匮乏,限制了人力资本的发展。基础设施的薄弱严重制约了大凉山的经济社会发展。
产业发展不足
大凉山的产业以传统农业为主,种植业、畜牧业发展缓慢。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就业机会少。
产业结构单一直接导致收入渠道狭窄,是大凉山贫困的关键所在。具体表现在:一些扶贫资金仅仅停留在硬件建设上,如修路、盖房,没有带动当地经济增长。扶贫项目存在形式主义,检查之后项目就荒废,没有形成产业。扶贫资金管理不规范,存在“坨坨肉”现象,不能持续惠及贫困群众。扶贫模式单一,缺乏针对性,不能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监管不力,扶贫资金被个别人侵吞挪用的情况时有发生。
地理位置与交通不便
大凉山地处云贵高原的边缘地带,交通条件差,很多地区在深山之中,进出需要攀爬悬崖绝壁,仿佛与世隔绝。交通的闭塞对经济发展极其不利。
原有大凉山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因交通不便,无法有效开发与运输,坐拥财富却依旧贫困。
生产方式落后
以旱地耕作为主,山地垦殖采取休耕轮歇的方式,土地利用率低。凉山州位于川滇交界处,总人口470万,彝族占半数以上,境内6万余平方公里几乎都是山地,平均海拔在1500米以上,交通闭塞、生态环境恶劣。
文化与社会因素
一些陈规陋习也给当代脱贫事业带来阻力,如“重男轻女”现象,家家户户娶了媳妇便认为女人一定要给家里生下男孩,哪怕家里条件困难也一定要有儿子。
教育质量差,很多人认为读书无用,人生下来还是活着最重要,只要不饿到肚子已经很好了。这种思想观念落后,与现代生活脱轨。
综上所述,大凉山之所以贫困,是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不足、地理位置与交通不便、生产方式落后以及文化与社会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系统性的扶贫政策、加强基础设施投入、改善生产方式、转变文化观念等多方面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