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的由来与 屈原的传说密切相关。据史书记载,粽子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人们用竹筒装米,然后投入江中,以示对屈原的哀思。传说公元前278年,屈原因忧国忧民投江自尽,人们为了防止鱼虾啄食他的身体,便用粽叶包裹糯米投进江中,希望鱼儿吃掉这些粽子。这就是粽子最初的祭祀意义,它承载了对忠诚与高尚品格的敬仰。
粽子的起源还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早在春秋时期,人们用菰叶将黍米包成牛角状,称“角黍”,主要用于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当时,粽子被赋予了庄重的宗教与礼仪意义,是人们与神灵沟通的媒介。
随着时间的推移,粽子的制作方法和口味逐渐丰富多样。在汉代,粽子已成为人们喜爱的节庆食品,出现了“枭羹粽”等不同品种。到了唐代,粽子的形状和制作工艺更加精巧,出现了锥形、菱形等多种形状,还出现了用糯米、豆沙、红枣等食材制作的“百索粽”。明清时期,粽子的制作技术达到了高峰,馅料更加丰富,有咸蛋黄、叉烧、栗子等,口味有甜、咸之分。
如今,粽子不仅是中国传统节日食品,也成为了世界各地人们喜爱的美食。2010年,粽子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中国美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