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雁塔,全称 荐福寺塔,位于 西安市南门外友谊西路东段的荐福寺内,与大雁塔东西相向,因规模小于大雁塔,故称小雁塔。小雁塔是唐代古都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西安市地标性古建之一,现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10年),是为了存放唐代高僧义净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卷、佛图等而建。塔呈方形,为十五级密檐式砖塔,底层边长11.38米,残高43.395米。塔形整体呈自然缓和的梭状曲线,玲珑秀丽。塔身各层之间叠涩出檐,下砌一至二层菱角牙砖。底层南、北辟券门,以上各层南、北均开券窗,第五至十一层南、北券窗两侧砌一方形小塔现已残缺不全。底层青石门楣上阴刻天人供养图和蔓草花纹。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关中大地震时塔身震裂,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地震时塔顶震毁。1964年整修后,加固塔身,弥合裂缝,未恢复塔顶、塔刹。
小雁塔的历史悠久,经历了多次地震和战乱,但依然屹立不倒。在漫长的历史中,小雁塔还有一段“三离三合”的传说。公元1487年,陕西发生了6级大地震,把小雁塔中间从上到下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然而时隔34年,在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缝在一夜之间又合拢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拢叫“神合”。1555年9月,一位名叫王鹤的小京官回乡途中夜宿小雁塔。听了目睹过这次“神合”的堪广和尚讲的这一段奇事后,惊异万分,把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北门楣上。建国后修复小雁塔时,才发现它不是“神合”,而是“人合”。原来古代工匠根据西安地质情况特地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一个半圆球体,受震后压力均匀分散,这样小雁塔就象一个“不倒翁”一样,虽历经70余次地震,仍巍然屹立。
小雁塔所在的荐福寺,创建于唐代(684年),初名献福寺,是为唐高宗百日献福而建立的寺院。唐武宗灭佛时期,荐福寺是长安城内明令保留的四座寺院之一,其余三座为大慈恩寺、西明寺和庄严寺。小雁塔在唐宋时期一直叫荐福寺塔。由于此塔比大雁塔小,其高43.3米,底边长11.38米,高与底边的比例是100比26,皆比大雁塔小,故称小雁塔。起初小雁塔属于荐福寺却不在荐福寺内,而是在与荐福寺隔街相望的安仁坊。唐末战乱,位于开化坊的荐福寺被毁坏,位于安仁坊的小雁塔得以幸存。之后荐福寺迁入安仁坊小雁塔所在的塔院,寺与塔成为整体。经过明清两朝多次对荐福寺和小雁塔进行大规模修缮才逐渐形成现在的样貌。
小雁塔内设有木梯,登上塔顶,可以饱览西安市内风光。寺内还保存一口重达一万多公斤的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铸的巨大铁钟,每天早晨寺内会定时敲钟,钟声清亮,数十里内都可听到。小雁塔虽不及大雁塔规模宏大,但这里环境清幽,风景优美,在古城中别有一番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