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芳(1912年2月5日—1977年7月24日),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原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也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并在1938年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革命文艺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何其芳早年发表过大量诗歌与政论文章,对国民党消极抗战表示了极大愤慨。他的早期作品如《汉园集》、《夜歌》、《预言》、《夜歌与白天的歌》等深受读者喜爱,其中《秋天》更是入选中学课本。在延安时期,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诗歌和散文,风格朴实明朗。
新中国成立后,何其芳历任多个重要职务,包括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并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工作,并长期参与文艺界的领导工作。
何其芳在文学上的成就不仅体现在诗歌和散文的创作上,还包括对《红楼梦》等古典文学的研究和评论。他的文学评论和理论研究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1977年7月24日,何其芳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5岁。他的文学作品和思想继续影响着后人,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