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战略和战术上有着不同的作用和特点。
正面战场
定义:正面战场是指敌我双方集中优势兵力面对面进行战斗的地方,通常是敌对双方主力正面交战的战场,对战局起主导作用。
特点:正面战场以大规模阵地战和攻坚战为主,地理位置上位于国统区和敌占区对峙处,以国民党军队为主。在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起着主战场的作用,杀伤、吸引和拖住了大量日军,为打破日军“速胜战略”、推动战略防御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
示例:例如,在抗日战争初期,平型关战役、太原保卫战等战役都是正面战场的典型代表。
敌后战场
定义:敌后战场是指派出少量的武装人员深入到敌占区,开辟战场,利用敌后兵力不足的弱点进行小规模的战斗,给正面战场上的敌人造成压力。
特点:敌后战场以小规模游击战和运动战为主,主要位于敌占区,由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主要负责。敌后战场通过游击战、运动战和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方式,扰乱敌人,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减轻正面战场的压力。
示例: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武装力量,创建了数十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抗击了大量的日伪军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结: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分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正面战场是敌对双方主力正面交战的战场,起着主导作用;敌后战场则是在敌占区内进行的小规模战斗和游击战,旨在扰乱敌人、配合正面战场作战。两者共同构成了抗日战争的完整战场,最终赢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