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孔子》中体现了儒家思想文化的情节包括:
仁爱
子路救下漆思弓并藏匿于孔子家中,孔子为保护漆思弓不惜与“三桓”作对,并在朝堂上提出废除“人殉”,最终胜利,体现出孔子“仁而爱人”的理论。
执政
孔子提倡“周礼”,在朝中主张弃用齐国的“严于立法”,而是通过“礼治”教化百姓,使他们以个人道德的羞愧心“守规则”。
孔子坚持用三拜九叩入朝,拒绝“君夫人”的逾越,体现了“礼”的重要性。
处世
孔子在郑国与弟子失散后重逢,听到有人形容他为落魄潦倒的丧家之犬,却哈哈大笑,表现出“以德报怨”的旷达心境。
治学
孔子在十四年颠沛流离后重返故国,不再参加政事,改为教授弟子,修书,将所提倡的思想和学问融入著作,体现了孔子推崇的“教化”意义重大。
仁治论
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在救逃奴的情节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孔子面对公孙狃的搜查,毫无畏惧,提出废除奴隶殉葬的旧俗,并舌辩群雄,最终让漆思弓得以保全性命。
礼的集中体现
孔子在开篇和结尾处多次行跪拜之礼,表现出对周礼的尊重和恪守,即使在晚年回到鲁国时,依然如此。
这些情节不仅展示了孔子的思想和品德,也体现了儒家文化对古代中国社会和道德观念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