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这句话阐述了人性的本质,即人性本善,但由于后天的环境和经验不同,人们会逐渐产生差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句话描述了一个人在承担重大责任之前必须经历的种种磨难,通过这些磨难来锻炼和提升自己。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这句话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人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和努力去弘扬道义,而不是道义本身去弘扬人。
非其鬼而祭之,谓之薄德;非其死而哭之,谓之虚嗟。
这句话讲述了祭祀和哀悼的正确方式,只有在适当的时间和方式下进行才有意义。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句话说明了在做事成功与否的过程中,天时、地利和人和三者的重要性,其中人和最为关键。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句话通过一个具体的战例,说明了即使具备有利的天时,但由于地利和人和的不足,最终也无法取得胜利。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即使拥有坚固的城池、深厚的城池、锋利的武器和充足的粮食,但如果内部不和,最终也会失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这句话讲述了得道与失道对于国家命运的影响,得道者会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而失道者则会遭到孤立和失败。最终,得道者即使不战也能胜,因为天下人都支持他。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句话表达了孟子对于大丈夫的定义,即不受金钱、地位、武力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坚守自己的道义和原则。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句话通过鱼和熊掌、生和义的比喻,说明了在面临选择时,应当如何取舍,强调了道义的重要性。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这句话讲述了统治和领导的两种方式,即通过武力征服和通过道德感化,前者是暂时的,后者是长久的。
这些句子涵盖了《孟子三章》中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念,是常考的重点内容。建议考生深入理解和背诵这些句子,以便在考试中能够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