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的校训是 求是创新,其校史如下:
前身与初期发展
浙江大学的前身可追溯至1897年设立的求是书院,这是中国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
求是书院提倡“务求实学,存是去非”的学风,逐渐形成了“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校风。
国立浙江大学时期
1927年,求是书院与其他学府合并,成立了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后改名为国立浙江大学。
1936-1949年,竺可桢校长任内,浙江大学成为学术重镇,延揽了许多著名学者。
校训的确立
1938年,竺可桢校长在校务会议上提出以“求是”二字为校训,并邀请马一浮为校歌作词。
“求是”二字源于王阳明“君子之学,唯求其是”的理念,体现了“真理”的追求。
发展与变迁
抗战爆发后,浙江大学西迁贵州省,被赞誉为“东方剑桥”。
1988年,路甬祥校长主持校务会议,决定以“求是创新”为新时期浙江大学校训。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大学在继承和发扬求是精神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开拓创新精神,形成了“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优良校风。
现代发展
浙江大学继续秉承“求是创新”的校训,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
通过以上总结,可以看出浙江大学从创立之初的求是书院,到国立浙江大学时期,再到现代的发展,始终坚守“求是创新”的校训,不断追求真理和学术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