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理解中,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通常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
首先,要明确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本义,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其引申义或比喻义。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这里的“薄薄”本义是轻微、少,语境义是形容雪的厚度不够,不能遮盖地面,从而突出了雪的不足。
修辞手法
分析加点词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这些手法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那笑容里分明有一种说不出纯洁的悲哀”中的“纯洁”运用了反语手法,实际上表达了复杂的悲伤情感。
描写手法
加点词在句子中可能起到了描写作用,通过具体的描绘来增强表达效果。例如,“月亮躲进云层里去了”中的“躲”字形象地表现了月亮在云层中的隐匿状态。
感情色彩
分析加点词所带的感情色彩,是褒义、贬义还是中性。通过感情色彩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例如,“他一边吃着,一边说:‘这真是美味极了。’”中的“美味极了”带有明显的褒义色彩,表达了作者对食物的喜爱之情。
表达效果
最后,综合以上分析,总结加点词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这可能包括突出某个特点、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或感染力等。例如,“她的笑容如春日的暖阳,温暖而明亮”中的“春日的暖阳”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了笑容的温暖和明亮,增强了表达效果。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全面而深入地赏析阅读理解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