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诗句和名言
1、孟姜女哭长城
2、崇山峻岭矗峰声,抗略疆场城。巨大砖岩一块块,千军铸就华山诚。
3、(1)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
4、雁行蔽虏甸,鱼贯出长城。——陈子良《赞德上越国公杨素》
5、译文:在长城清扫剩余的城垛,来回走动不禁落下眼泪
6、独向长城北,黄云暗塞天。流名属边将,旧业作公田。拥雪添军垒,收冰当井泉。知君住应老,须记别乡年。
7、此外,长城还有许多富有意义的名言,例如“不到长城非好汉”、“燕赵风骨,千载谁堪伯仲间”、“长城,永不倒”等等,都在向人们展现长城的无穷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
8、有关长城的名言是:“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话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到过长城,就不能算是真正的英雄或者坚强勇士。
9、不假筑长城,大贤在其间。——李白《送张遥之寿阳幕府》
10、长城名言如下:
11、译文:今天我们汉人的上郡,在秦朝时候是边塞长城。
12、(4)统汉烽西降户营,黄沙白骨拥长城。(唐·李益《统汉烽下》)
13、译文:在统汉峰西的降户营一带,是黄沙白骨堆起来的长城。
14、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
15、《义勇军进行曲》的长期传唱,使长城在人们心目中已升华为勤劳、智慧、百折不挠、众志成城、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和意志,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爱国热情。
16、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17、译文:想当初我自比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18、多深的根基,筑多高的墙
19、长城备胡寇,嬴祸发其亲。——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
20、当我看到长城时,心中激情澎湃。真正的长城比我想象中的还要雄伟壮观,像一条金黄的巨龙伏卧在群山之巅。
21、秦筑长城在,连云碛气侵。风吹边草急,角绝塞鸿沈。世世征人往,年年战骨深。辽天望乡者,回首尽沾襟。
22、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
23、苏醒吧,不朽的长城,你是中华儿女的信念,腾飞吧,中国龙,你是炎黄子孙的期盼。
24、长城易到,好汉难为
25、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全长一万二千多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
26、这句名言表明了长城的起始地点和终点地点,同时也体现了长城巨大的规模和威力
27、千金募战士,筑长城。
28、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王昌龄《塞下曲·其二》
29、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李白《北风行》
30、夜间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蔡文姬《胡笳十八拍》
长城的诗句和名言
31、长城最长,学汉语最难
32、:不到长城非好汉。
33、不到长城非好汉
34、不到九门口,枉来长城走
35、扩展资料:
36、筑就长城千夫苦,何止孟姜一人哭
37、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万山——杜甫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南北朝·江晖
38、(5)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唐·李益《登长城》)
39、它像奔腾飞跃、气势蓬勃的巨龙卧在崇山峻岭上。城墙随着山峰的走势,蜿蜒起伏。
40、不到长城非好汉——法治长城始于一砖一石,诚信文明凝聚一点一滴。
41、长城自构筑的那天起,就成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象征。长城对中国人来说,是意志、勇气和力量的标志,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意志和力量。
42、(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南宋·陆游《书愤》)
43、广德者强朝万国,用贤无敌是长城。
44、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45、译文:不登临目的地绝不是英雄,算下来已征战了二的路途。两京锁钥无双地,长城第一关。
46、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
47、中冀分两河,长城各。
48、长城不仅是明清两代修建的重要国防工程,更是祖国的象征和民族自豪的象征
49、这句名言表达了对长城历史和文化的敬意,同时也有着对于勇士和坚持的追求和表达。
50、那里有奔丧处哭倒长城?那里有浣纱时甘投大水?——关汉卿《窦娥冤》
51、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沁园春·雪》
52、长城内外皆故乡
53、要问长城在哪里,就在百姓心坎上
54、长城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吸引着历代的中华文人名士及国际人士,许多中国的文人墨客以长城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歌赋、美术、音乐等文艺作品,其中唐代的“边塞诗”尤为典型。
55、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高适《蓟门行五首》
56、"长城起于秦岭,终于嘉峪关",是长城的代表名言
57、长城家,一生唯报国。——韩翃《寄哥舒仆射》
58、孟姜女哭倒长城。
59、统汉峰西降户营,黄河战骨拥长城。——李益《统汉峰下》
60、蓬鬓哀吟长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卢纶《逢病军人》
长城的诗句和名言
61、长城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巨大工程,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
62、(3)长城扫遗堞,泪落强徘徊。(南宋·文天祥《至广州第七十七》)
63、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