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勺之战对应成语?
成语是一鼓作气。 【成语】: 一鼓作气 【拼音】: yī gǔ zuò qì 【解释】: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出处】: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举例造句】: 初听这话,还是一鼓作气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八回 【拼音代码】: ygzq 【近义词】: 一气呵成、趁热打铁 【反义词】: 一败如水、一败涂地、偃旗息鼓 【歇后语】: 曹刿论战;水里的蛤蟆 【灯谜】: 通风;风箱;皮老虎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一往直前 【英文】: press on to the finish without letup 【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恃强凌弱攻打鲁国,鲁庄公率军迎敌,两军相遇,齐军擂起战鼓,而鲁军在曹刿的带领下没有擂鼓。齐军第三次擂鼓时士气已经低落,鲁军才第一次擂鼓。鲁军靠的就是一鼓作气的士气以少胜多,打败了齐军。
长勺之战对应的成语是一鼓作气,出自曹刿论战,曹刿认为战斗需要勇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长勺之战发生于春秋时期周庄王十四年,齐桓公二年,鲁庄公十年。齐鲁两个诸侯国交战于长勺,最后以齐国的失败、鲁国的胜利而告终。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派兵攻鲁国。
国语长勺之战的译文?
一、原文: 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1),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节选自《国语》) 【注】(1)中心图民:内心为百姓考虑。 二、翻译: 长勺之战,曹刿向鲁庄公问(与齐国)作战依靠的是什么。庄公说:“我处理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查,一定根据实情裁决。”曹刿回答说:“这就能(开)战了。如果能从内心里百姓考虑,即使智慧达不到,也一定能达到目的。”
齐国以弱胜强的原因,长勺?
长勺( sháo)之战发生于春秋时期周庄王十三年,齐桓公二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鲁两个诸侯国交战于长勺,最后以齐国的失败、鲁国的胜利而告终。 这次鲁国以弱胜强,取得长勺之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在策略方面:齐军士气已完全丧尽,鲁军士气旺盛,成功反击打败齐军。二是在庄公方面:鲁庄公虚心听取曹刿的正确作战指挥意见,掌握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从而获得了胜利。三是在曹刿方面:从曹刿战前决策、战场指挥和战后分析的诸多言行里,可以看到鲁军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乃有其必然性。 长勺之战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它却正确地反映了弱军对强军作战的基本规律和原则,一直为历代兵家所称道。
长勺之战地点长勺是属于鲁国吗?
长勺之战发生在莱芜,在泰山以南地区,属鲁地。 而且战争的态势是齐强鲁弱,所以鲁国不可能以弱势进入齐国领地,此乃兵家大忌。
《子鱼论战》中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
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三国有没有长勺之战?
答:没有,长勺之战发生于周庄王十三年。 长勺之战发生于周庄王十三年。先是奚文豹与其父狐生向罗汝才借了一支“宝刀”,他们收买了生父后,相约重现三国时的“奇谋算计”之风,共同对付主父偃,意图用“狼子野心”来搞定主父偃。 可惜,高曦再三劝阻,狐生却欲加入汪精卫的汪家集团,拒绝了这份“好意”。最终狐生被迫离开罗汝才的汪家团体,在井冈山的戈壁沙漠“生存”了下来。
三国时期没有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于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 )春天,它是春秋初年齐鲁两个诸侯国之间进行的一场车阵会战
长勺之战故事概括内容,分别有多少人?
公元383年8月,苻融率25万先锋军队。苻坚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共112万大军。 东晋以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7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8万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 十一月,谢玄派广陵相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开赴洛涧,,揭开了淝水大战的序幕。 最终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七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十五万大军,并阵斩苻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