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石鼓在故宫的什么地方?
十面石鼓在故宫博物院的宁寿宫。 战国时期秦国的遗物,为10块质地为花岗岩的大石头。因石形似鼓,后人称为石鼓。其圆顶呈馒头形,上狭,中间略鼓,平坦光滑,下凹凸不平天然曲折,底部均为人工凿成的平底。10鼓的高低大小各不相同,其中最高者高95厘米,最矮者高60多厘米。
石鼓的流传历史?
石刻文字,是在没有发明纸媒以前。有很多文字刻在甲骨上和石鼓上,被称为甲骨文和石鼓文。石刻文字,最早的就要数石鼓文了,也最具代表性。十碣石鼓文在唐朝的时候,曾经出土过十面石鼓,每一个石鼓上都刻有一首诗,直径在一米左右,上面的内容记录的是秦国君王游猎的故事,所以有被称为猎碣。文字是大篆,大家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文字为小篆,所以这个文字应该是秦朝之前的作品。由于石鼓文的文学,历史,书法等方面都有着研究价值,到了宋朝被镶嵌了黄金作为保护。 十碣石鼓文后来宋朝被金国打败,金国人剔掉黄金。十碣一直流传到现在,估计因为笨重不好搬运,也躲过了多次洗劫,现在仍然完好保存在北京故宫中。 历朝历代对十碣都做过广泛研究,以求揭开石鼓文的秘密。 唐朝很多学者都认为石鼓文是周宣王时期的产物,可是史籍上没有周宣王狩猎的记载。 十碣石鼓文《金石跋》上有过论述,认为石鼓文是汉代遗物,因为上面的内容记载天子驾乘六马,汉朝天子有这种规则,经过论证,秦朝也有这种的制度,所以不可信。 一直研究了 几百年,到了清朝,有人认为石鼓文是北魏的作品。 更多的学者认为是秦朝的器物,但究竟是秦襄公,文公,穆公还是灵工就不可得知了。 十碣石鼓文学术界为石鼓文争论了几百年还是没有个定论,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不久的将来会有一种神奇的技术可以破解石鼓之谜。
石鼓现在藏于哪里?
在故宫。 公元627年在今陕西宝鸡石鼓山首次发现的这批石鼓,石鼓(Shi-ku,Stone Drum)又称陈仓石鼓,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
唐太宗时期是否特别重视石鼓文?
谈不上,石鼓贞观时期确实已被发现,但知道的人不多。历经杜甫、韦应物、韩愈等作歌诗以后,才始显于世。 公元627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刻,已经登基称帝的唐太宗李世民正式改年号贞观,经过多年战乱和分治的中国,进入了以“贞观之治”开始的盛唐时期。在陕西省宝鸡市郊的荒郊野地里,有人无意中发现了几块奇怪的石头,体形庞大,直径约一米,数了数,整整十块,材质是花岗岩。荒野中石头遍地都是,并不稀罕,奇怪的是这些石墩好像是一个模子里扣出来的,其形似鼓,圆而见方,上狭下大,中间微突。好奇者试着清除掉石头身上的泥土,惊奇地发现,石头上居然刻有文字,而且十个石墩无一例外!不过,石墩上的字虽然看起来是字,却没人看得懂!这十个石鼓,每个上刻有的文字数字不等。每个字约二寸见方,风格独特,既不像西周金文那么随意豪放,也不像秦小篆那么规范纤细,字体开朗、圆润,工整,可以说是稀世遗文。 石鼓 石鼓于唐代初出土于天兴三畴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三畴原),以后被迁入凤翔孔庙。五代战乱,石鼓散于民间,至宋代几经周折,终又收齐,放置于凤翔学府。宋徽宗素有金石之癖,尤其喜欢石鼓,于大观二(公元1108年),将其迁到忭京国学,用金符字嵌起来。后因宋金战争,复迁石鼓于临安(今杭州),金兵进入汴京后,见到石鼓以为是“奇物”,将其运回燕京(今北京)。此后,石鼓又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抗日战争爆发,为防止国宝被日寇掠走,由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主持,将石鼓迁到江南,抗战胜利后又运回北京,1956年在北京故宫展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清高宗为更好地保护原鼓,曾令人仿刻了十鼓,放置于辟雍(大学)。现仿鼓在北京国子监,其形状与刻字部位和原石鼓有不少差别。
故宫翻修发现镇馆之宝?
宁寿宫现在是“石鼓馆”,里面陈列着故宫博物馆镇馆之宝“石鼓”。石鼓又称“猎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刻石,因由十块坚硬的花岗岩凿刻成鼓形而得名,被称为“石刻之祖”。 在这些鼓状的石头上镌刻着篆书文字,人称石鼓文,以四言的句式,记述了春秋时期秦国君的一次猎祭活动。每件石鼓一首诗,共十首,718字。2013年1月1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推出中国九大镇国之宝,“秦石鼓文”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