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库的劳动场景充满了艰辛与活力。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描写:
爆破与开工
正月的龙灯还未熄灭,山谷里便响起了隆隆的炮声,这是太平沟水库正式动工的炸药崩山声音。
震耳欲聋的炸响此起彼伏,向大自然宣战,包含了几代人的梦想。
现场清理
第二天吃过早饭,大家疲惫地走向工地,现场一片狼藉,碎石泥块散落在到处都是。
任务是用两个轮的小推车,将杂物运到三百米以外,女生负责装车,男生负责推车,一车少说也有四百斤。
劳动强度
由于道路高低不平,又有上下坡,上坡时还好,下坡时则靠一个人掌控,有时车收不住会滑出去,导致手脚、脸被划破。
一天往返无数次,尤其开始几天,一早起来腰酸背痛,只能咬着牙坚持。
生活条件
由于每天体力消耗过大,一天那一斤七两粮根本吃不饱,有的地方坡很陡,一旦车没收住,就会以超常的速度滑出去,经常会出现脚步跟不上人车分离,一下来个狗抢屎,手脚、脸被划破是常事。
不到半个月,已有三分之一的人员感冒,指挥部领导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立刻做出决定,让村民想尽一切办法给会战人员腾出房子。
团结协作
各自然村每户至少1人,共41000多人,其中女性35000多人,达85%以上,最高年龄70多岁,母女、婆媳、姐妹争先报名的,比比皆是。
参加兴建的民工披星戴月,扛着锄头,挑着畚箕,带着薯干、草席上工地,群众赞誉说:“乌潭水库是锄头、畚箕加薯干建起来的”。
艰苦环境
清基的时候正值三九寒冬季节,数九寒天的人穿着棉袄都冻得打哆嗦,要跳到结了冰的泥塘里去挖泥,那滋味就可想而知了。
当时生产队里除了开展“农业学大寨”,还大力提倡“兴修水利,改造山河”,尽管社员们少衣缺食,生活艰难,但修起水库来却从不甘拖后腿,争先恐后,干劲十足。
机械设备
早期修建水库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和简陋工具,如䦆头、铁锨、条筐和独轮车等,完全靠肩挑手推。
后期虽然引入了一些机械设备,如挖掘机、推土机等,但大部分工作仍然依靠人工完成。
这些场景描绘了修水库过程中人们的辛勤付出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改造自然、改善生活的决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