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废井冷眼》这篇文章通过废井这一象征性的意象,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永恒。以下是对《废井冷眼》的摘抄及赏析:
摘抄:
1. "在苦役中,第一年,他们想得最多的是科场案的冤屈,希望哪一天远处出现一匹快马,送来平反昭雪的恩旨。整整一年,眼都看酸了,没有见到这样的快马。第二年,他们不再惦念平反的事,想得最多的是还在家乡的父母和死于半途的妻子。第三年,他们发觉自己几乎已经成了地道的苦力,就不断背诵过去所学诗文来自救。第四年,连自救都放弃了,什么也不再想,只把自己当作完全不识字的草民。"
2. "幸好,这一带果然荒草遍地,人烟稀少,没有一座破庙、一张门贴,能够引起他们对文化的记忆而徒生伤感。但是,今天的这几块石头,唤醒了他们心中一个早已封闭的角落。他们立即作出判断,这是柱础。但从体量看,柱子极大,只能是宫殿。从荒芜的状态看,应该废弛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了。"
赏析:
余秋雨先生通过这些摘抄,描绘了流放者的心境变化和对文化的执着追求。从最初对冤屈的渴望,到对家人的思念,再到对现实的无奈接受,最后到对文化的自我救赎,反映了人在极端环境下的心理历程。废井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其沉默和冷漠象征着历史的无情和文化的坚韧。流放者们在荒芜中重新发现文化的碎片,体现了文化的持久性和生命力。
总结:
《废井冷眼》通过废井这一象征,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永恒。它不仅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描写,更是对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深刻反思。余秋雨先生借此表达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珍视,同时也揭示了人在面对苦难时的坚韧与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