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节的由来有多种传说和解释,以下是其中三种:
驱除怪兽夕的传说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种传说认为,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
逐除疫疬之鬼的习俗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夕),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除夕来自先秦时期的逐除的习俗。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祭祀祖先和岁末除旧布新的风俗
除夕作为年尾的节日,源自上古时代岁末除旧布新、祭祀祖先风俗。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人们在这一天进行各种祭祀活动,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这些传说和习俗共同构成了除夕节的丰富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