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弗雷德·诺贝尔
诺贝尔不愿意写自传,他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人类该做的一点点事,因此始终不答应哥哥的请求。
诺贝尔认为大宗财产是阻滞人类才能的祸害,他决定用自己的全部财产设立诺贝尔奖金,奖励当代的世界精英。
艾萨克·牛顿
牛顿从事科学研究时非常专心,时常忘却生活中的小事,甚至煮鸡蛋时把怀表扔进了锅里。
罗伯特·波义耳
波义耳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家庭富有,但他对知识的渴望从幼年时期就开始燃烧,在简陋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和研究,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学科的热爱,一步步深入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丘成桐
丘成桐在8岁时学业成绩平平,14岁立志支撑家庭投身学术,20岁远渡重洋求学,22岁获得数学博士学位,33岁成为菲尔兹奖首位获华人得主,38岁成为哈佛大学教授。
史蒂芬·威廉·霍金
霍金在童年时期学业成绩并不突出,但他热衷于搞清楚一切事情的来龙去脉,喜欢设计复杂的玩具,甚至做出一台简单的电脑。他在17岁时进入牛津大学学习物理,70年代与彭罗斯一起证明了奇性定理,获得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
利昂·莱德曼
莱德曼在二战期间为军队服务,战争结束后回到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物理学。他成功发现了μ中微子,并在198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尽管他的贡献被早早确认却因为多年的科学分析而姗姗来迟,但他始终不放弃对科学真理的追求。
钱学森
钱学森是全世界著名的火箭专家,是我国原子弹、导弹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他在1911年出生于上海,后来出国留学,1938开始对火箭进行研究,1955年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中国。
这些故事向我们展示了这些学术大奖得主从默默无闻到学界巅峰的非凡历程,他们凭借对知识的渴望、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最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些故事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