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是一部由多个孝顺故事组成的古代文学作品,旨在宣扬儒家思想和孝道。以下是其中几个故事的剧情介绍:
卖身葬父
董永是东汉时期千乘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他在槐荫下遇到一女子,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他还债,然后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刻木事亲
丁兰是东汉时期河内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行佣供母
江革是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卧冰求鲤
王祥是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尝粪忧心
庾黔娄是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他家里穷苦,但总是把食物留给母亲吃,儿子也要分母亲的食物。郭巨因为家里穷得不能够奉养母亲,儿子又要分母亲的食物,于是想将儿子埋葬。他在地上掘坑,掘到三尺多深,正要将儿子扔进去,忽然一个霹雳,并且地里有一釜的黄金,上面写着“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这些故事通过不同的情节和人物,展现了古代人们对于孝道的理解和实践,虽然有些内容已经不符合现实,但其核心思想——孝顺父母、尊敬长辈——仍然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