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灯笼的诗词、来历与历史如下:
诗词
《同张将蓟门观灯》孟浩然:异俗非乡俗,新年改故年。蓟门看火树,疑是烛龙燃。
《十五夜观灯》卢照邻: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褥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名霎,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咏灯》李昪:一点分明值万金,开时惟怕冷风侵。主人若也勤挑拨,敢向尊前不尽心。
《临江仙》(宋朝葛胜仲全集):槛外奇葩江外种,娇春未减酲红……明朝来纵赏,应醉绮罗丛。
《鹧鸪天》(宋词:宋代侯置全集):万点胭脂落日烘……朱唇翠袖休凝伫,几许春情睡思中。
《应天长》(宋词:宋代张矩作品):翠迷倦舞,红驻老妆,流莺怕与春别……晓啼处,稳击金狨,双灯笼月。
《和友封题开善寺十韵》(唐朝元稹作品):梁王开佛庙,云构岁时遥……便欲忘归路,方知隐易招。
来历
灯笼乃是古时灯具的一种,早在西元八世纪的唐朝就有记载使用灯笼的起由。
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
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于汉朝初年,但也有相传唐明皇于元宵节在上阳宫大陈灯影,是为了庆祝国泰民安,才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着“彩龙兆祥,民富国强”,花灯的风气至今仍还广为流行。
历史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走兽、飞禽,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中国的灯彩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缝纫等工艺,利用各个地区出产的竹、木、藤、麦秆、兽角、金属、绫绢等材料制作而成。
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
各地彩灯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上海的龙灯,用布制成;广东的走马灯,结构精巧;湘江温州的珠囤,用万千颗料珠穿制,精美壮观;北京的宫灯,感想典雅;河北霸县的老鼠攀葡萄灯、蝎子驮牌楼灯、麒麟灯、猪八戒灯、鸭子灯、金鱼灯、鸳鸯灯,题材诙谐、寓意明快。
这些诗词、来历与历史不仅展示了灯笼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人们在不同节日和场合中对灯笼的喜爱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