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成为北京大学第二任校长,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才华横溢:
胡适在美国学习期间,就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显示出他的文学才华和影响力。
有影响力:
他的文章受到了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注意,并被推荐到北大任教。
推动国学研究:
胡适在北大期间积极推动国学研究向系统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并发挥了示范作用。
筹措经费与延揽人才:
1930年胡适回到北大后,为学校筹措经费,并帮助延揽人才,以增强北大师资。
临危受命: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胡适临危受命担任中国驻美大使,为争取美国援助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法律依据:
抗战胜利后,根据《大学组织法》,蒋梦麟辞去北大校长职务,胡适远在美国,成为了最合适的人选。
以上因素综合作用,使得胡适能够成为北京大学的第二任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