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邓稼先》这篇课文中,作者并没有详细叙述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而是重点突出了邓稼先的精神与气质以及作者与邓稼先之间的交往。这样的写作手法有以下几个原因:
避免重复:
邓稼先的功绩广为人知,再详细叙述这些事迹会显得冗余。作者认为,对于这样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应该关注他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个人品质,而不是过多地重复已知的信息。
距离产生的隔阂:
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着50年的友谊,但由于相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了解有限。因此,作者选择从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来写,这样可以扬长避短,避免因了解不足而导致的描述不准确。
情感表达:
邓稼先是作者50年的朋友,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不仅包含了对老朋友的不尽思念,也渗透着作者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从情感上讲,这样的写作方式更能打动读者。
科学家的视角:
作者本身也是大科学家,他认为写科学家应该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的具体细节上。因此,文章更多地强调了邓稼先作为科学家的这些方面。
综上所述,作者在《邓稼先》这篇课文中没有详细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是为了避免重复、弥补了解上的不足、表达情感以及从科学家的视角来展现邓稼先的伟大之处。